買到一雙適合的鞋子為何如此難?五大原則教你如何選鞋


 
 

|認識足部|


 

足部是人類的第二心臟,除了幫助移動並承載人體的重量,還可有效分配身體重量,同時具有避震效果,吸收不同地面所給予人體的反作用力。

 
足部的結構簡單分成三部分:前足、中足、後足,一般最常見的扭傷區域為後足和中足。腳踝結構概念和手腕相似,主要由脛骨、腓骨、距骨和跟骨所組成,缺乏外層肌肉的保護,主要由許多不同方向的韌帶所包圍構成,較重要的為腳踝內側韌帶(又名三角韌帶)及外側韌帶。
 
從演化上來說,人類能夠直立走動,足弓的形成是很重要的發展,可分為內側縱弓、外側縱弓、橫弓。腳踝內翻的角度大於外翻,使腳踝較容易往內翻造成外側韌帶因過度拉長而扭傷(俗稱翻腳刀),90%的扭傷為此種情形。
 
腳踝有良好的活動度與幫忙分散地面反作用力的足弓,讓我們能安全地走在不同的平面上;腳踝又像下肢中的地基,穩定且靈活的腳踝有助於下肢維持正常的排列,讓膝蓋及髖關節的壓力減到最低。因此,足部若受傷,很可能因衝擊力無法被有效吸收,進而一路往上影響膝蓋、骨盆、腰部、胸廓及頭頸部,造成各式酸痛、動作品質下降或產生代償動作 *造成其他部位受傷。

*代償動作*
舉例來說,假設一個人右腳扭到,大腦就會自動產生保護機制,叫左腳出來幫忙,便呈現走路一拐一拐的模樣,左腳幫忙出力的情況便是「代償動作」。

 

|選鞋準則|

足部發展主要是因應泥地、沙地而生,然而現在生活是以水泥、磁磚等相對較硬的平面為主,好的鞋子會提供足部穩定支撐,幫助足部維持在最佳姿勢,並有效吸收衝力和關節穩定,所以懂得選鞋是很重要的唷!
 
一、選鞋五大原則

  1. 前足寬度(楦頭)夠:
    大腳趾到小指要能舒適無壓迫感的平放在鞋內。若鞋子楦頭過窄,就會讓前足受到擠壓而讓腳趾無法平順地踩在鞋墊上,使前足容易變得僵硬,進而使小腿的彈性也開始變差,讓腳踝腫脹疼痛,甚至影響到膝蓋的健康。

  2. 前足可以彎曲:
    要能方便前端腳趾的根部能自由彎曲。良好的鞋子彈性為腳尖踩地時可以彎折大約20-30度左右,且有支撐力不會軟塌。

  3. 鞋子中段(鞋身)可扭轉:
    鞋身可被扭轉但不可過度變形,保有彈性。鞋子的彈性會影響走路時,往前推進所需要花的力量,不論過軟或是過硬都不理想。太軟的鞋子在往前推進時,會像踩在沙灘一般難以用力,此時小腿就需要出過多的力量走路,容易造成小腿變得緊繃;而太硬的鞋子會因為往前推進時,鞋子的形變量過少,讓腳底難以出力往前推進,使足部容易累積壓力,讓腳踝變得過度緊繃。

  4. 足弓有支撐:
    要感覺足弓有被鞋子完全支撐包覆著,不會感到空空的,也不會覺得明顯被頂住,因此試穿時,建議站立下兩腳一起穿。

  5. 後跟(鞋杯)包覆及穩定性要夠:
    最好可包覆到腳踝的一半,且不會輕易被捏變形。

 
二、選鞋加分條件

  1. 後跟略高於前足:
    後跟太扁的鞋子,容易造成小腿後側緊繃,進而影響身體其他部位。

  2. 有彈性的鞋底:
    比較好的是氣墊或泡棉材質,可以幫助吸震與穩定。

  3. 尺寸:
    腳跟貼合鞋子根部,腳尖前方仍有 0.5~1.5 公分的空間較佳。

  4. 重量:
    鞋子不宜過重,易造成下肢負擔。

 
看完以上指南,應該對選鞋方法有更多認識了,上述提到的原則,是針對日常生活及一般運動,若需要更高階的運動或功能,就得實際求助專業人士,依照個人的需求去調整唷!選鞋最不可忽視的就是「一定要親自試穿」,親自去體驗,才能知道是否真的合適。

 

|搭配鞋墊|

足部為直立姿勢下最接近地面的部位,足弓是吸收移動時產生衝力的主要構造,像是身體的彈簧,維持人體的穩定。所有人皆可能因先後天因素而出現扁平足或高弓足,連帶出現其他足部疾患,如:長短腳、大拇指外翻、X型腿、O型腿、前足內外旋過度、跟骨內外翻......等等。

足部疾患可能會造成走路或運動時的衝擊力無法被有效吸收,使膝蓋、髖關節、腰部甚至肩膀承受不必要的衝力,導致關節磨損或肌肉僵硬,此時,「客製鞋墊」便可幫助各式問題的足部維持在最佳的姿勢,並有效吸收衝力和穩定身體。
 

每個人的足弓高低、內翻外翻角度皆不同,選鞋如同選擇眼鏡鏡框,找到符合自己腳型且耐用的鞋即可,而「客製鞋墊」如同訂製鏡片,是專屬個人的產品,用來支撐足弓,並維持身體穩定。

 

※骨哥碎碎念時間※

就是要穩穩地走向你!

 

想知道更詳細圖片解說,歡迎追蹤「川物理治療所」

IG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__trendpt/
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rendPT
line@:https://lin.ee/KJqxkPK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